昨天写了关于路遥的一些文字,圈里的朋友们纷纷感言这位文学巨匠的传奇而短暂的一生。
上周和导演赵浚凯先生在聊天的时候,讲到其实武学是一场孤独的旅行,某种意义上和文学是一样的。文学需要激情和天赋,还有终生的勤奋笔耕,而武学亦是如此,需要一份恒久的痴心和与生俱来的天赋,更要有终生研习不辍的坚守。
文学需要“读万卷书”,在浩瀚的书籍海洋中游弋方能做到落笔自如。武学需要“行万里路”,游历四方,遍访名师,方能在武学领悟和技艺上运用自如,于一拳一脚之中尽显人生之体悟和非凡之气概。
路遥的一生,饱受艰辛,悲壮深沉,充满了不屈与抗争,用生命书写那个属于他的时代,读者从他的著作中看到的是真诚和力量,更有一种永不泯灭的精神与风骨。而作为武学,更需要这样的武者,一生用生命去痴爱武术,追寻武术,寻觅和捍卫武术的真实与尊严。
历来之武学大家,莫不是历经挫折,集各家拳法兼而习之,融会贯通,终成一家。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无法去感受民国年间那份武林的从容与优雅,还有惊心动魄与跌宕起伏,我们更多地是把目光投向了王家卫的《一代宗师》,在那刀光剑影、美轮美奂的画面里搜寻那一个“逝去的武林”。王家卫的《一代宗师》是香港武侠片宗师级的作品,相信无人超越,他用了四年的时间,走访了中国的许多地方,积淀了浓厚炽热的武林情结,浓缩为那一场虚拟的风雨江湖。人们推崇和认可“文武兼备”的人,我想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人是凤毛麟角的。但我觉得真正意义的“文武兼备”是一种情怀和责任,而非简单的技术层面。
例如,文人素有家国天下的情怀,会以中国古代的“士”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文人尚侠,骨子必然会蕴育一种武者的豪迈刚烈,从而熔铸了文人的一种淡定、从容。武者好文,饱读诗书,吟诗作赋,受到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在秉性和行事上自然会多一点细腻和智慧,有了文武相合的刚柔并济,从而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回顾三十多年的武学经历,从农村到城市,从长安到江城,足迹遍涉齐鲁京沧和西北中原,愈发痴心于厚重的武学,欲罢不能,固守一份情怀,在孤独的武学道路上汲汲以求,从未放弃。而夜读武学典籍,每有心得体悟,更加神往和叹服于古人对武学的感知精妙。一句“有口授”,让人在字里行间寻觅古人的暗意,从势势相承的技法中悟得一丝转换之法,欣喜异常。
行拳走架中多了一份文人的敏感与多情,沉浸于文字的意境而难以自拔,对山水、人文和武学尽其情感去描述、展现或者“复原”,信守文字的朴实与情感的真实,不堆积华丽的词藻去觅得一种哗众取宠。从一片片来自内心深处的流淌中延伸出性情文章,成为人生丰厚的积累。很羡慕周围读书的朋友,能够“躲进小楼成一统”,醉心于书籍,如痴如醉,写文章的时候如娟娟清泉,旁征博引,信手拈来。
而作为武者的选择,更多的是靠日夜不辍的练功来博得周身的艺业,寒暑更替,汗水淋漓,于一招一式的凛冽与雄浑中尽显霸气和从容。偶尔的文武相合便是妙不可言,陶然其中,感悟一种昂扬的状态。太极拳讲究“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也许是两条孤独旅途最终的接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至高境界。
作者介绍:
马文国(1970— )陕西乾县人,中国武术博士,西安体育学院武术系主任,中国武术协会常委、陕西省武术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拳击运动协会副主席。先后师从胡志俊、高西安、张克俭、王静、邱丕相、马贤达、张群炎等多位名家和大师,擅长通备武学之翻拳、劈挂、八极、戳脚及长短棍法、单双手刀剑、陆合枪法,对古典武艺之演练、技击以及和剑道、泰拳、拳击、菲律宾魔杖等域外武技之比较有一定研究。多次参加国内外武术赛事和学术会议,发表论文50余篇。多次受邀出访美国、新加坡、土耳其、韩国、塔吉克斯坦等国家讲学和传授通备武学。2014年担任抗战史诗剧《大刀记》武术顾问并出演主要角色,参与经典抗战名剧《地雷战》的拍摄。
【中国体坛网编辑】
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著作权归原创者。本网站转载此文章旨在传递更多体育资讯,并非用于商业。我们对文章所持观点保持中立。如涉及著作权相关事宜,请及时与本站编辑联系,以便编删除,谢谢!
1条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