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影视天地
武打设计:因为专业所以好看——访《大刀记》武术顾问马文国
时间:2015-01-27 21:57:11 | 作者:李剑波 | 来源: 齐鲁网 | 查看: 4218 | 评论: 1

                                                         武打设计:《大刀记》武术顾问马文国
      (中国体坛网讯)  西北武术家马文国先生因为《天下第一刀》与《大刀记》结缘,受导演赵浚凯的邀请,在《大刀记》剧组担任武术顾问。作为武术学博士,同时又是武术的实践家,马文国练过双手刀,练过很多门派的拳种器械,对格杀格斗有过系统的研究,他的武术才华在《大刀记》里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大刀记》中有很多武打戏,特别是梁永生与日本人冲田新八的三场刀战更具看点。为了把这三场戏拍得专业又好看,拍摄之前马文国与导演赵浚凯和焦晓雨就中日刀法的特点做了很多探讨,在马文国看来,中日刀法是有很明显的区别的,“日本刀法吸收了日本剑道的一些基本技法,如劈、刺、削等,简洁实用。中国的双手刀,像苗刀,融合了中国传统刀法的一些特点,注重腰背发力,注重步法,劈砍的动作多一些。所以中日刀法在理念上是不一样的。”
   马文国在中国苗刀上下过10多年的功夫,又练过3年日本剑道,所以谈起刀法头头是道。“在进行比武设计的时候,我为梁永生设计了一个献把的动作,就是用刀把戳击对方,这是属于中国刀法一个独特的技法,日本剑道没有这种东西。实战中,用刀的双方一旦贴身,刀就无法挥砍,这时就可以用刀把来戳击。”这个“献把”的动作是热闹中的门道,会给观众眼前一亮的感觉。
    在剧中,三场比武都是梁永生胜出,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刀法比日本刀法优越呢?马文国认为,这个问题既要历史地来看,也要辩证地来看。
   “日本刀法其实是在唐朝时期从中国学过去的,那时叫‘陌刀’。到了宋朝,刀在中国的军队里基本消失,那时军队用的兵器主要是长枪,所以中国刀术从宋朝开始走向了没落。而‘陌刀’在日本却一直传承不断,并且有了很大的创新,形成了很多流派。到了明朝的时候,日本刀法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国刀法的发展,那时倭寇经常骚扰中国的沿海地区,使用的兵器就是倭刀。倭刀铸造技术精良,刀法又很实用,开始的时候戚继光的抗倭军队很不适应。他研究了倭刀的技击理念,对中国刀从形制与刀法上都做了改进,创造出了融合中日特色的武术:倭刀术。靠着这种刀术,戚继光才最终带领军队消灭了倭寇。”
    马文国说,在中国民间流传的刀法里,一般会有很多花刀动作,很多程式化的东西,好看不实用。唯有苗刀,无论是形制还是技法,都与戚继光的倭刀术很相近,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武学价值,这一点在当代其他门派的刀法上是很难看到的。
  “但是毋庸讳言,今天中国很多人练的苗刀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现代体育的影响,与原来的理念有偏离。而日本剑道则严格按照一个完整的武学体系独立发展,一直走简洁实用的路子,所以就这一点来说,中国人应该向日本人学习。我们现在要有一种宽广的胸怀,不能说中国的东西就一定比日本的好。”
   在《大刀记》里,梁永生与冲田新八是对手,两人的打斗非常好看,这要得益于两位武术顾问的悉心指导。郭铁良负责训练扮演梁永生的谷智鑫,马文国因为懂日本剑道,他负责训练冲田新八的扮演者美隆。美隆是日本人,武行出身,也练过日本剑道,但并不精通,很多动作不够规范,需要马文国为他纠正。
   除了这种民间比武,《大刀记》中有很多战争戏,有不少大刀杀敌的镜头,马文国在“破锋八刀”上的研究在这里派上了用场。“军砍和苗刀不同,因为形制不一样,所以技法就不一样,在动作设计上必须将苗刀、剑道与军砍区别开。像二十九军用的那种军砍很短,所以步法必须更加灵活,单个动作的攻击与防守要求更高。所以在动作设计上就很简单,上去一个格挡之后马上就是一个劈砍,直接劈头劈脖子。但是考虑到影视的观赏效果,在动作设计上幅度比较大,很有张力,这跟真实的格斗还是有区别的。”
来源:齐鲁网 作者:李剑波

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著作权归原创者。本网站转载此文章旨在传递更多体育资讯,并非用于商业。我们对文章所持观点保持中立。如涉及著作权相关事宜,请及时与本站编辑联系,以便编删除,谢谢!
【中国体坛网编辑】

评论

1条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 登录